【吊裝那些事兒】風云激蕩:四十年與十年
昨天,小編帶著大家穿越半個世紀,重溫中國吊裝初創期摸爬滾打的砥礪歲月,引發了吊裝界伙伴們的強烈反響,并紛紛在后臺留言表達內心感慨。有人在感嘆中國吊裝在這條崎嶇道路上的艱辛歷程;有人表達對中國制造的信心和期待,還有人在等待我們繼續講述中國吊裝的里程碑故事。那今天,小編會繼續帶領大家去感受中國吊裝風云激蕩的發展史。
從5噸到50噸級汽車起重機,到160噸全地面起重機,再到150噸級履帶起重機,完成這樣的引進技術產品的型譜布局,中國企業用了近40年。
而從16噸到220噸世界第一的K系列汽車起重機;從25噸到2000噸級世界第一的全地面起重機;從150噸到4000噸級世界第一的履帶式起重機;從地攤式的整機裝配車間,到數字化、自動化、精益化的高端制造工廠。中國企業構建完備的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型譜,突破起重機械核心技術壁壘,搭建以質取勝的精益制造模式,推行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僅用了十年時間。
2002年,德國寶馬會首次入駐中國上海。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QY25K、QY70K汽車起重機和QAY25全地面起重機,吸引了首屆展會所有人的目光,國際巨頭紛紛質疑:“中國企業也能突破中噸級汽車起重機和全地面起重機技術?而在國內引發了中國是否應該發展高端的全地面起重機技術路線之爭,這成為該年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大事件。
同年,中共十六大勝利召開,拉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雙向發展的改革大幕。隨著國家進一步開放吊裝市場,一些有前瞻性眼光的客戶如阜陽通達理、珠海金基、惠州越發搶抓契機,快速進位。吊裝企業民營化的局面開始形成。
2004年的上海寶馬會上,中國首批以QAY100K為代表配備U型臂、單缸插銷、獨立懸架、CAN總線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的7款起重機產品、國內最大的履帶起重機QUY150隆重推出。由此確立了行業百噸級產品的技術路徑。
2004年能源工業投資增速超36%,創歷史新高。以石化、風電為代表的工程項目對大型一體化吊裝施工工藝要求快速升級。
同年,徐工集團王民董事長提出“三高一大”的技術創新戰略,率先開啟了徐工向超大噸位進軍的步伐。
2006年、2008年、2010年,從第三屆到第五屆上海寶馬會,中國起重機企業連續上演超級變形金剛大片。每一屆帶來的不僅僅是巔峰級的跨越,更飽含了滿滿的民族自豪感:從300噸級全地面、450噸級履帶吊到千噸級全地面、履帶起重機的相繼問世,徹底擊碎了國際巨頭曾經對徐工技術人員所說的“百噸級、千噸級技術中國人無法突破”的斷言,更使得中國吊裝企業擁有了在談判桌上的話語權。
這一時期,以石化能源建設、高鐵交通建設、風電工程建設項目投資均呈現年均分別超過15%、30%、70%的增長,傳導出強烈的大型化設備需求。一大批民營吊裝公司敏感的捕捉到這一契機,迅速調整資源結構,向大噸位轉移,由此拉開了民營吊裝企業間的規模差異。
國有企業也在快速調整布局。2007年石化、石油、化工、冶金、電力、核工業六大行業協會及企業代表在徐州聯合召開一體化吊裝研討會,吊裝裝備向超大型噸級發展的布局由此開啟。
2010年徐工和中石化開始啟動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聯合研發合作,該事件成為吊裝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首度深度融合的成功范例。
央企、國企和民營企業相繼引進千噸級起重機,開啟千噸級裝備實力的競賽。2011年中國兩個千噸級相繼首秀成功,并接連不斷在國家級的大型重點工程中擔當主力,用事實全面確立了中國千噸級重大裝備的地位。
中國起重機械制造企業不僅由此完全占據了國內主場位次,而且在國際市場贏得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2012年,是應該載入史冊的,被列入與“CRH380A型高速動車組、3000米水深鉆井平臺、蛟龍號載入潛水器、北斗遙感衛星管理平臺”等國家重點項目同等級別的創新成果展現在這一年的上海寶馬會上。
全球首臺覆蓋3.0MW風電吊裝的XCA5000、“世界第一吊”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XGC88000、亞洲第一吊XGTL1600聯袂登場。
同年,XGC88000、XCA5000成為央視《大國重器》的經典案例。之后,兩個享有“世界第一”盛譽的起重機相繼實現首秀。
中石化第十建設公司攜XGC88000兩年內先后完成煙臺、銀川、泉州、內蒙、廣州五地七次轉場,成功實現1500噸以上吊裝30余次,締造單臺起重機累計吊裝重量世界最大的紀錄,確立了中石化第十建設公司在大型石化吊裝工程中的品牌影響力。
XCA5000相繼轉戰云南、陜西、內蒙古等地,將上百臺2.0MW、3.0MW風機佇立祖國各大風電場,建立了在風電領域的吊裝品牌實力。